长白山天池。赵春江摄
赵春江,生态摄影家,吉林省生态环境公益大使,吉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北京大学山鹰社荣誉顾问、吉林省文化援藏援疆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长白山脉
展开剩余86%▼赵春江摄影工作室
◆霍晓
他曾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作家,不过,他更具标志性的身份是摄影师,一名关注自然、关注生态题材的摄影师。
三十年来,赵春江以摄影为媒,致力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人居生态遗产保护,先后出版专著《喜马拉雅五条沟》《松花江到雅鲁藏布江》等30余部。提出并践行“构建环长白山摄影文化带”,2024年,主编的中国国家地理专刊《守望——吉林边疆人文地理纪事》出版发行,大力宣传吉林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及传统村落保护。
2024年,赵春江获聘为吉林省生态环境公益大使。他说,内心的责任感更强了,将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并带领更多人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融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浪潮。
摄影的魅力在哪里?他的内心为何如此执着?记者近日专访了赵春江。
中国环境报:您是怎么走上摄影这条道路的?为何会聚焦自然生态题材?
赵春江:能拿起相机,是每位记者的“心之向往”,我也不例外。我与摄影结缘,离不开“小梯子”。
入行伊始,我在吉林日报社做文字记者。20世纪80年代,相机价格非常昂贵,资源的稀缺和近距离的接触让我非常积极主动地为摄影记者“做帮手”。那时候就经常有相熟的摄影记者前辈喊我:“小赵!我们缺一个人拎小梯子!”
拎小梯子能帮到摄影什么?现在很难想象那时条件的艰苦。在梯子上登高,是为了在长春市内拍街景。没有无人机航拍的年代,摄影记者在解放大卡车上,踩着小梯子,站得更高,拍得更远。我拎着梯子和他们一起找选题、取景,给照片写文字说明。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做帮手”耳濡目染的过程,让我慢慢走近了摄影。
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闻记者提倡文字、摄影“两翼齐飞”。我所在的新闻单位响应国家号召,为我们配发了相机。那时,我的工资四十元钱,但相机要七八百元,我把我的相机当宝似的,领回来胶卷,按快门之前都思前想后,非常珍惜每一张照片和每一次拍摄机会。
新闻记者的担当,成为我坚持摄影的原动力。在一次出差中,我发现当地有的家庭为了赚钱,让孩子辍学捡拾易拉罐,社会责任感让我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这一画面。这组《捡易拉罐的儿童》1989年获得全国“总编辑摄影奖”,《中国记者》杂志还将这组作品发表在中插彩页中。
这些认可极大地鼓舞了我。我认为,摄影作品背后的责任使命和人文情怀才是最富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而慢慢聚焦生态题材,于我而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摄影经历的增加和摄影技能的提升,我深深地希望自己能为镜头背后的人做点事,旅游能直接拉动一个地区的经济,让百姓受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旅游重在山水风光,那么好的生态就成了旅游发展的本钱。
一张美丽的风光照片就能吸引游客前来,我认为摄影能为旅游“打头阵”,摄影是旅游的生产力。所以我的镜头,自然而然地聚焦到美丽的山水和生态环境中。
中国环境报:生态摄影的魅力和影响力在哪里?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更好运用生态摄影,向更多人传递自然的美好,进而提升更多人的生态环境意识?
赵春江:毫不夸张地说,每天我一睁开眼睛,“走到自然当中去”的使命感就不断地召唤我拿起相机记录美景。
这种使命感,源于自然最纯粹的美。这种天然美,通过镜头和画面能传达给每一位观赏者,成为大家心底的美好,让他们对自然产生发自内心的亲近与爱护。
例如最近,我得到一幅很有趣的画作。这幅画源于采风的过程中,我遇到大雪,雪后,我把居住院子的一角拍了下来。皑皑白雪覆盖下,是恬静的山村木屋和清澈流水的小溪,还有来串门的邻居家的小黄狗。一张未经雕琢的照片,记录了原生态的吉林乡村雪景。
早上我把这张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我的一位在南方某出版社工作的编辑朋友被照片中的美景感染,便以这张照片为原型创作了一幅水彩画。东北的雪景就这样通过摄影作品,变成了连接祖国南北艺术创作的内核。
这样有趣的例子还有很多,一张照片蕴含的美有着澎湃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我的生态摄影作品,不把视觉冲击力放在首位,不追求“大片”“美图”,但是力求每一位观众看到之后会因为生态环境的美好而有所触动。因为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才能从思想上升到行动,从行动上爱护环境。
在这件事上,用东北的一句土话能很好地概括我的心态:“咱做不了龙和蛇,做条蚯蚓能拱一厘米是一厘米。”我的工作室在白山市小砬子沟有一个点位,我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保护并认真记录,在我的带动和影响下,我的农民邻居徐军变化很大。他现在都主动和村民说:“咱们村这么美,咱都学老赵把房前屋后收拾利索了,自己家的垃圾都收拾好,农药瓶别乱丢,交给村里处理。管不到十里之外,咱们可以做好百米之内。”
吉林省的自然资源丰富、壮美,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财富,我希望通过更多的生态摄影作品将这些美景传递出去,用我的图片和文字来呼吁全民共同参与,保护好生态环境。
中国环境报: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构建环长白山摄影文化带,成果如何?
赵春江:吉林的山水化作摄影作品,成全了我,我更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反哺家乡的生态。
由于有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的工作经历,参考很多省份的文旅理念,我想做一件实事让摄影人为我的家乡服务。一个文化概念在我心中逐渐成形:我要构建环长白山摄影文化带,让摄影作品形成生态文化,成为旅游资源,不断为吉林的山水赋能。
敢想敢干,我把想法落到纸面,写了一篇调研文章并在《吉林日报》发表,内容聚焦构建环长白山摄影文化带,让生态摄影为旅游服务。理论构建完整后,为了推动实践,我成立了赵春江摄影工作室。查干湖、二合雪村、纳殷古城、小砬子沟……17个摄影工作室相继建立,跨越吉林省的东西南北,遍地开花。
也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创建摄影创作基地,而是挂着自己名字的摄影工作室呢?我的初心,也很朴素。工作室是我推动环长白山摄影文化带的载体。牌子挂在墙上,推动着我无论如何每年也要组织和参与几次生态摄影创作。
像长白县的南尖头村工作室,离长春530公里,在我还不会开车需要搭乘别人车辆的时候,我一年去了14趟。火车转汽车,再转老乡的拖拉机,扛着器材来回辗转我也要去,这样才能采出带着泥土的芬芳、接地气的作品,才能切实推动我的理念落地生根。我选择的都是在省内默默无名但极具发展潜力的村落,“不摘桃子”,而是自己从零做起。
从零做起,意味着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让吉林的生态摄影走向全国,我力邀全国的摄影家参与其中。2017年南尖头村工作室成立时,省内外的100余名摄影家及长白县摄影家协会的摄影爱好者们参加活动,村落所在的马鹿沟镇荣登全国第11个摄影小镇。2021年,我带领中外媒体、摄影家共同探访老黑河遗址与讷殷古城,宣传长白山地区的美景与文化。2024年,吉林省老摄影家协会采风创作基地在舒兰市上营镇二合村赵春江摄影工作室挂牌。同时挂牌的还有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乡村振兴摄影基地和吉林省女摄影家协会采风创作基地。一个个工作室把摄影爱好者的目光与精力吸引到了吉林大地的白山黑水间。
摄影工作室在构建环长白山摄影文化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为国内外前来采风的摄影家提供了生活和休息的驿站,更成为大家走进吉林美景、了解吉林历史、传播吉林文化的文化地标。
中国环境报:在2024年吉林省六五环境日主场活动中,您被聘任为吉林省生态环境公益大使,能否介绍下您受聘后采取的行动与举措?下一步有何想法与思路?
赵春江:受聘吉林省生态环境公益大使,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崇高的荣誉,更增加了我的责任感。来自生态环境系统的认可,让我坚信应该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摄影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旁观者,而应该作为参与者融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浪潮。
2024年受聘后,我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了宣传省内的秀美风光中。在积极沟通与邀请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吉林省开展了“长白秘境 吉线331”中国国家地理·最美公路考察传播系列活动。过去有零星的、针对点位的采访,但是如此大规模、有整体规划的宣传331国道吉林段尚属首次。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家、国内知名摄影师以及公路、旅行方面的内容创作者组成考察团,深入331国道吉林段,从长春出发,途经10余县市,在吉林省穿山越河,深入密林、村落,探索环长白山文化旅游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
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长白山发源地、秋意斑斓的五花山、文化传承百年的朝鲜族部落……吉线331沿途的草木风光与风土人情,在大家的努力下,以图片与短视频等形式广为传播。
在珲春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居住于此的谷宝臣老师为考察团详细介绍自己用镜头与野生动物的每一次相遇,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024年年底,我与单之蔷老师主编的中国国家地理专刊《守望——吉林边疆人文地理纪事》正式出版发行。吉林大地不尽江河,白山松水逐梦边疆,我希望通过这本专刊,让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展示吉林大地独特的自然魅力,让读者们更加了解吉林,关注吉林。
下一步,我计划围绕331国道吉林段持续深入挖掘,用几十年在沿线市州、县区采访、采风所得的经验与作品,汇集成一本为生态文旅、绿色文旅助力的“工具书”。
这本工具书不是平铺直叙的旅游指南,而是把吉林的秀美风光与历史故事结合起来正规的股票配资平台,给风景赋予文化的属性与历史的内涵。在集安的志愿军过江处,我会把我采访并拍摄的抗美援朝老战斗英雄的照片、故事融入其中。在和龙县上天村,我要为大家讲述名曲《红太阳照边疆》诞生的由来。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典故,希望助力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吉林、爱上吉林。
发布于:吉林省